查看原文
其他

结婚率再创新低:“先脱贫,再脱单”

李和君 张一琪 社会学了没 2020-09-12



推荐

作者:李和君 张一琪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ID:rmrb_hww


编辑:海盗



社长说

                 

                是结不起,还是不想结?



● ● 

婚率再创新低:“先脱贫,再脱单”


“我跟男朋友分手了,因为他要求我毕业一年之内就要跟他结婚,但我不想结婚”。


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梦今年23岁,明年就要研究生毕业,跟男朋友在一起5年,她很爱她的男朋友。但对于毕业一年之内就结婚,她表示无法接受。


和刘梦有相似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10年来新低。



从不同省份的差异来看,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结婚率越低。2018年全国结婚率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为倒数第二,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的结婚率也偏低。


从2015年人口小普查数据可以看出,20-24岁的“90后”(1990-1994年)女性的未婚比例为75%;25-29岁的“85后”(1985-1989年)女性的未婚比例仍高达27%,而她们的母亲辈们“60后”在她们25-29岁时的未婚比例还不到5%。


在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工作、不同受教育背景的未婚年轻人采访后发现,对于“结婚”这件事情,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


“我喜欢他/她,但我现在不想结婚”“我没有信心去维持一段稳定的婚姻关系”“我还年轻,有比婚姻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结婚要买房、买车,我现在还没有钱,先脱贫、再脱单”……无论何种原因,都显示出,结婚生子不再着急,甚至都不是人生的必然选项。


“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传统婚育观念已经成为历史。个人主义的婚育观正在取代旧有的家族主义婚育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说。


不结婚是因为“穷”吗?


在采访中,许多年轻人表示,不结婚是因为“穷”。一个“穷”字带着一种戏谑,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


一方面,有时过高的物质标准让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相关调查显示,结婚需要的越来越高物质条件,是导致晚婚或者不敢结婚的重要原因。


张帅是一名公务员,已经工作3年的他表示,还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


“我室友的爸爸前几天专门来北京陪他看房子,说要给他买房子,让他谈恋爱结婚。我知道现在结婚对方都要看你的物质条件,比如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有房才能谈恋爱结婚呢?”


张帅的困惑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困惑,虽然不明白婚姻为何一定要与房子、车子捆绑在一起。“大家都这么认为,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了。”张帅说。


“当今社会对婚姻的幸福绑架进了太多的物质条件,比如车、房、彩礼,加之一些情感自媒体不断提高择偶标准,致使当代年轻人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对婚姻的内在期待。”著名心理观察员、某高校心理学教师周若愚表示。


因此,“穷”不只是它表面所蕴含的意义,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外显的态度,包含了年轻人对当代社会的结婚花费巨大的吐槽。


在许多人尤其是男性看来,只有事业有成、在社会上有地位,才有时间有成本去谈婚论嫁。“事实上,如果要有房有车有学历有稳定工作再结婚,恐怕大部分人需要到40岁才能达到某些人的婚姻标准。”周若愚感叹。


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单身贵族”来说,害怕“婚后复贫”、“失去自由”,是其选择不进入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采访中,不少女性表示不结婚的原因是女性独立了,没有必要依附于婚姻和男性而生存。李佳是一位媒体工作者,刚过完30岁生日的她在朋友圈写到“正式加入30岁相互扶持俱乐部,感恩一切爱和美好”。


单身的李佳有着稳定的收入,平时上班、健身、读书,年假独自出去旅游,她似乎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与她一样,许多女性过着品质较高的单身生活,身边朋友的经历让她们担心婚后自己的生活水平会下降:“我自己一个人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找一个人一起吃苦呢”“我特别害怕婚姻会让我变成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这种观点在受访者中不绝于耳。


对于这一现象,周若愚解释道,人类本性是趋利避害的,结婚的好处在于可以得到一个家庭,得到伴侣的支持和照顾,得到对方的经济支持,以及生儿育女的权利。


“这些得到的东西在社会化进程中其实是逐渐减少的,结婚所付出的却开始大于其所带来的:丧失个人边界、极高的养育后代成本等。”


婚姻与事业如何兼得?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过一段对婚姻的描述:婚姻像被围困的城堡,“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出去”。这一段话经常出现在已婚人士的口中。


过去,人们常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婚姻中,婆媳关系、孩子教育、生活开销等家庭琐事会冲淡浪漫的爱情,让双方陷入柴米油盐的琐碎当中。

而在当今社会,与婚姻中的琐事相比,年轻人更担心的是婚姻与自身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李建新表示,当今社会,婚育的机会成本大增,年轻人若选择婚育,意味着要放弃可能的求学深造或职业升迁机会。


刘梦就是这样想的,“我觉得我现在年龄还小,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去实现,我没有办法在年纪这么小的时候就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家庭里面。”


她理想的结婚年龄是30岁到35岁之间,在这之前,她认为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在35岁之前实现自己的理想,她的理想是环游世界,拥有一家自己的花店或是咖啡厅。


“虽然这些理想在别人看来都很幼稚、不切实际,但我觉得我还年轻,我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把,如果到了35岁的时候我并没有实现它们,那我也不会后悔,我会更加心甘情愿回归到家庭当中。”刘梦很是坚定。


很多人都认为,婚姻与事业是难以并行的,为了婚姻需要放弃一些事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上必然就会忽视婚姻和家庭,这二者之间似乎是不可调和的。


但并不是所有人这么认为,刘梦的朋友小张就认为,婚姻与事业并不冲突。小张虽然还是一名学生,但对于未来她有着自己看法,“婚姻和事业对我来说是两条平行线,两个独立的空间,结不结婚我只会考虑我是否爱我的伴侣,而职业的选择我也会遵从我自己的意愿。”


对于她来说,从恋爱到婚姻,是顺其自然的,并不会使得双方的生活状态发生很大的改变。


对事业是不是会产生大的影响,成为了不少人考虑婚姻问题的重要方面。“许多女性在结婚后,会被问到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说得好像必须为了家庭从而牺牲自己的事业。”周若愚说。


婚姻不仅是个人的事


李建新表示,对于父母辈来讲,结婚生孩子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但对于当今新生代来说,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个要权衡选择的问题。


有的人不愿意很早踏入婚姻的殿堂,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先立业,再成家。


“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婚姻只是其中的一种。”对于正在英国读硕士的王凡来说,婚姻涉及到家庭、伦理,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而他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上。


但有的人却是希望先成家、再立业。选择与爱人长相厮守,共同经营起家庭,让彼此变得更好。


小刘是一名大学教师,今年28岁,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组建家庭、养育子女、努力工作,都是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虽然我和丈夫都会为彼此做一些让步和牺牲,但本质上还是希望双方都能够更好,共同进步的。”小刘说。


“正确的婚姻观念在当代教育中是缺位的,而偏激的‘性别优先’思想又在各种地方泛滥,导致年轻人恐婚,再加上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才导致大家没有建立家庭的欲望。”在周若愚看来,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放眼到整个社会,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结婚、不结婚,对社会来说是一件不容乐观的事情。


结婚率和生育率息息相关,虽然影响年轻人生育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结不结婚对生育率的影响是较为直接的,在中国可以说是生育的先决条件。


李建新列举了一组数据:


2018年与2017年相比,一方面,出生人数减少了200万,0-15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也将持续下降;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70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59万人,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27万人,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


“人口是社会的基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口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文明继承传承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竞争。”李建新表示,伴随着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婚龄推迟,在成婚生育的社会中,与之相伴随的就是出生人口数的不断减少,这使得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少子老龄化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人口危机的过程”。


所以,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结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还和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在对待年轻人的结婚问题上,一方面,社会应当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予以年轻人更多选择的空间,对推迟结婚、事实婚姻、不结婚等给予更多宽容。但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和国家也应当加以引导,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同时也应该在教育、年轻人发展等各个方面多加考虑,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婚育条件。(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刘梦、张帅、李佳、王凡均为化名。)


●  

1

 你可能会喜欢:

亲密关系如何持久:“他好像只是短暂地爱了我一下”

“报告领导,我要对同事下手了”

“好好一个姑娘为什么剪短发啊”“雨女无瓜”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